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东海(中部)、广东(朝阳海门)。共2个标本。
形态特征 贝壳呈纺锤形,结实。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。壳顶尖,胚壳常被腐
蚀,螺旋部较高,圆锥形。体螺层大。贝壳表面具有明显而粗壮的宽螺肋,在体螺层上
有5条,在螺旋部有2条,并具细密的间肋,在粗螺肋上具弱的结节突起,这些突起在
纵肿肋上较强。纵肋较细弱,呈细纹状。纵肿肋在次体层及体螺层上较发达。壳表面被
有紫褐色薄的壳皮,其上并生有绒毛。壳面为黄褐色,并具有较稀疏而纵走的红褐色条
纹,在纵肿肋上具有白色和紫褐色斑块。壳口卵圆形,外唇缘宽厚,内缘具成对排列的
齿约6枚,齿间及外唇背缘具黑褐色斑;内唇边缘具有强弱不等的白色褶襞,肋间为紫
褐色,在内唇的上方有一较大的齿。脐部被内唇缘遮盖。水管沟短,呈半管状,向右方
扭曲。
标本测量 (mm)
壳高 121.0 44.5
壳宽 60.8 26.O
形态特征 贝壳呈纺锤形,结实。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。壳顶尖,胚壳常被腐
蚀,螺旋部较高,圆锥形。体螺层大。贝壳表面具有明显而粗壮的宽螺肋,在体螺层上
有5条,在螺旋部有2条,并具细密的间肋,在粗螺肋上具弱的结节突起,这些突起在
纵肿肋上较强。纵肋较细弱,呈细纹状。纵肿肋在次体层及体螺层上较发达。壳表面被
有紫褐色薄的壳皮,其上并生有绒毛。壳面为黄褐色,并具有较稀疏而纵走的红褐色条
纹,在纵肿肋上具有白色和紫褐色斑块。壳口卵圆形,外唇缘宽厚,内缘具成对排列的
齿约6枚,齿间及外唇背缘具黑褐色斑;内唇边缘具有强弱不等的白色褶襞,肋间为紫
褐色,在内唇的上方有一较大的齿。脐部被内唇缘遮盖。水管沟短,呈半管状,向右方
扭曲。
标本测量 (mm)
壳高 121.0 44.5
壳宽 60.8 26.O
生物学
为亚热带和热带种类。我们仅从东海底栖拖网时采到的一个较小的幼
壳标本,在广东海门从渔民在近海拖鱼虾船上得到一个空壳。根据日本Kuroda 等
(1971)记载,此种从潮间带至水深50 m 的泥沙、砾石、碎贝壳质海底有栖息。
壳标本,在广东海门从渔民在近海拖鱼虾船上得到一个空壳。根据日本Kuroda 等
(1971)记载,此种从潮间带至水深50 m 的泥沙、砾石、碎贝壳质海底有栖息。
国外分布
太平洋的日本(房总半岛以
南、四国、九州),夏威夷群岛,澳大利亚,新西兰也有分布;可分布于印度洋的东非
洲至阿拉伯湾,从西非洲至南非;在大西洋从地中海到西班牙,从美国加里福尼亚湾到
拉帕哥斯群岛,加罗林那(Carlina)以北到德克萨斯(Texas)及巴西都有发现。
南、四国、九州),夏威夷群岛,澳大利亚,新西兰也有分布;可分布于印度洋的东非
洲至阿拉伯湾,从西非洲至南非;在大西洋从地中海到西班牙,从美国加里福尼亚湾到
拉帕哥斯群岛,加罗林那(Carlina)以北到德克萨斯(Texas)及巴西都有发现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分类讨论
以前本种一直使用 C.parthenopeum echo Kuroda & Habe学名,但 Beu
(1998)则认为本种分布广泛,外部形态变异较大。因此,最好将世界各地的标本统一
为一个种,而不需要再分为亚种。
(1998)则认为本种分布广泛,外部形态变异较大。因此,最好将世界各地的标本统一
为一个种,而不需要再分为亚种。